您现在的位置:广东省翻译协会网站>> 译界资讯>> 广东>>正文内容

翻译本科教学要求解读 — — 平洪

 

2013年3月28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公布201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教育部,2013),批准了中央民族大学等49所院校设置翻译本科专业的申请,使全国获批开设该专业的高校达到106所。

1.我国翻译专业教育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内地一些高校开始在本科外语专业(主要是英语专业)下设立翻译方向,挑选英语基础好、对翻译有兴趣的学生组成小班,增开应用类翻译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口笔译实践能力。其中比较成功的案例是1993年英国文化委员会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厦门大学合作的“高级口笔译项目”,被视为我国翻译专业教育的开始。 90年代末,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和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在外语专业下设置翻译方向的办学模式越来越受考生、在校生和毕业生用人单位的欢迎,开办的高校也越来越多。学生经过两年基础阶段的外语训练,在高年级阶段加入口笔译训练和相关知识课程,成为有较强英语交际能力和一定应用翻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外语 + 翻译”的办学模式在我国流行了十多年。本世纪初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家经济发展对翻译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高,随着开办“翻译方向”的高校数量不断增加,外语教育界对将翻译开办成为一个专业的呼声越来越高,社会需求也趋向成熟。 2005年下半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牵头向教育部倡议设立翻译本科专业,2006年3月10 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公布2005年度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结果的通知》(教育部,2006),批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复旦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三所高校试办翻译专业, 标志着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翻译专业的认可,也标志着我国翻译学科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2006-2011年间,每年都有数十所高校向教育部申请设置翻译本科专业,教育部谨慎审批,6年批准了57所高校试办翻译本科专业。2012年9月14日,教育部公布了2012年版“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教育部,2012),“翻译”由“目录外试办专业”进入基本目录,成为正式的高校本科专业,次年获批的办学院校就高达49所。

 2.翻译本科教学要求的源起 2005年11月,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召开了“全国翻译学院(系)院长(主任)联席会议”,云集了国内各大外语院系的学者,包括北外、上外、广外等在翻译学学科建设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高级翻译学院的院长和系主任。会议商定要每年举办一次这样的学术聚会,定名为“全国翻译院系负责人联席会议”,共同商讨我国翻译教育事业的发展大计。 2008年5月,第四届全国翻译院系负责人联席会议再次在广外召开。这此会议是教育部批准试办翻译本科专业(2006年)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翻译专业硕士学位(2007年)后的一次盛会。与会代表提议,要制定一个翻译本科专业指导性的教学大纲,并向教育部建议成立一个翻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2009年,广外仲伟合教授牵头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09YJA740031),开始对翻译人才的社会需求以及能力构成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并在此基础上着手起草“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 2010年10月,教育部发文成立“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这个新建的全国性专家组织对《教学要求》进行了多次的调研和论证,几易其稿,于2012年7月正式出版。《教学要求》充分吸取国内外翻译教学及语言教学大纲设计理念,经过来自全国主要翻译院系的专家反复论证、逐条讨论,借鉴了相关院校的办学经验,反映出我国翻译本科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

3.翻译本科专业的学科定位 “翻译”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外国语言文学类”下的一个专业。它由2006年获批时的“试办专业”(专业代码050255S)成为2012年版目录中的基本专业,专业代码是050261。翻译专业是一个以汉语为A语言(母语)、外语为B语言(目前多为英语)的“汉语-外语相互翻译”的外语类本科专业。

4.翻译本科专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要求》,“高等学校本科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毕业生应熟练掌握相关工作语言,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熟悉翻译基础理论,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毕业生能够胜任外事、经贸、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中一般难度的笔译、口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2012:1)。这是对培养目标的总体描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语言能力、翻译能力、综合职业能力。

4.1 语言能力的教学目标翻译是一项双语交际活动,涉及母语和至少一门外语。较强的双语能力是做好翻译的前提和基础。母语能力是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既有在日常语言交际中习得(acquire)而来,也有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学习(learn)而来。对于翻译专业的学生来说,母语能力不仅要满足日常交际和学习的需要,而且要满足各种翻译活动的需要,要求学生在不同领域具备较高的母语阅读、理解、写作和演讲水平,概括起来就是要求学生在多领域具备较强的母语理解和表达能力,我国的翻译本科专业学生在国内接受基础教育、并继续在国内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具有习得母语的先天优势和环境,可以通过参加各类社会交往和学术活动提高母语水平,无需依赖开设太多的母语课程。在校学习期间,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母语提升意识,注意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觉地提高母语表达能力,并从翻译的需求角度有意识地提高母语理解能力。只有在少数日常接触较少、并对做好翻译影响较大的母语知识和技能,才需单独开设课程,如“古代汉语”和“中文技术写作”,以提高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母语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行业语言规范意识。对外语能力要求的最终目标则要求学生达到“中-高级水平”,也就是相关外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八级考试水平。从院校办学经验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提升翻译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还是提高外语能力。语音、语法、词汇,听、说、读、写,每一个基本项都很重要,因为做好翻译要准确理解原文,正确表达译文。对于外译中的外语原文,不能有生词、不能有生疏的习语、也不能有似是而非的理解;对于中译外的译文,不能有语法错误、不能有外语本族人看不懂的中式流水句、也不能有文化负荷过重的晦涩的中式外语表达。这就要求学生的外语水平达到较高的程度:有足够的外语词汇量(英语专业要求达到12,000个认知词汇);能听懂真实交际场合的外语会话,听懂外语国家广播和电视的新闻报道;能读懂外语报刊杂志的社论和有一定难度的历史传记和文学作品(英语专业要求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200个英语单词);能用外语进行流利得体的口头交流,并就国内外重大问题进行系统、深入、连贯地演讲;能写各类体裁的文章,做到内容充实、语言通顺、用词恰当、表达得体(英语专业要求写作速度达到30分钟300-400个英语单词);同时具备很好的外语语感、外语文化意识和外语文学修养(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6-10)。

4.2 翻译能力的教学目标广义的翻译能力由多个因素构成,包括上文所说的“双语能力”,还有下文提及的“综合职业能力”,但狭义的翻译能力指的是“语言转换能力(Transfer Competence)”。转换能力是把源语文本转换为目标语文本的能力,包含5个要素:(1)理解能力,即以翻译为目的去分析、综合和利用百科知识以理解源语意义的能力;(2)选择最适宜翻译策略的能力;(3)防止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系统互相干扰的能力;(4)再现源语意义的能力,即用目的语进行文本组织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5)检验目的语文本交际功能的能力,即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目的语文本的受众的认知和接受特点的能力(PACTE Group. 2011)。就翻译本科教育而言,翻译能力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初-中级水平(lower intermediate or intermediate level)”,也就是定位于上述翻译能力5大要素的中低端水平。上述5大要素分解了翻译过程中主要环节的思维活动,是翻译训练的重点。这5大要素的能力差异也区分出译员水平的高低。

4.3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翻译专业教学目的是培养职业口笔译员,除了需要对学生进行上述的双语技能训练和翻译技能训练外,另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翻译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4.3.1跨文化交际意识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需要对母语和外语两方面的文化有较透彻的了解,才能较好地将一种语言表达的意思传递给另一种语言文本的读者或听众,并让其接受和理解。我国翻译专业学生长期生活在母语文化环境中,虽然“生于斯,长于斯”,从小耳濡目染,但对汉语文化也只能说是“熟悉”、或者“习惯”,而并非“透彻了解”,或者说仅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他们对于外语(目的语)文化则更为生疏,随着外语语言水平的提高,对其文化的了解会逐步增加,但离“熟悉”还相距甚远。因此,无论是母语文化、或者是外语文化,翻译专业的学生对两者的了解程度都还未具备能在翻译中克服文化障碍、传情达意的能力。因此他们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双语文化修养,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即对文化现象的敏感意识、对文化异同的敏感意识、对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的敏感意识,更重要的是具备克服这些差异、跨越这些障碍的策略和能力。 4.3.2 职业道德和译员素质翻译工作是一项促进持不同语言的人之间进行政治、文化、科技、商业交流的重要活动。这一工作性质要求翻译工作者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身心素质。作为培养合格专业翻译人才的翻译专业,就必须在本科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其内容包括:责任、严谨、忠实、准确、公正、守时、保密、尊重客户、公平交易、谢绝自己所不能胜任的翻译任务、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翻译工作是一项严谨的高强度脑力劳动,无论是笔译还是口译都要承受一定的压力。笔译往往有时间限制,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大量的翻译任务,还会碰到陌生的专业、不熟悉的主题、语义不清的原文等情况,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去询问、查证、学习。口译则会碰到准备不充分、体裁不熟悉、临场紧张、说话者口音难辨、中场发挥失常等情况,需要随时调整心态。这些都要求译者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较强的抗压能力。翻译本科专业要在教学中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在笔译训练中给学生加大时间和难度上的压力,在口译训练中给学生施加临场变化和难度压力,培养过硬的心理素质,提升职场抗压能力。 4.3.3翻译辅助工具的使用翻译既是一门古老的技艺,也是一项现代化的行业。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正给翻译带来革命性的转变。作为培养新一代译员的翻译专业,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翻译辅助工具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尽管现在的本科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和网络技术,但如何把这些技术与翻译工作结合起来,仍然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才能做到。翻译本科专业要有独立的口译和笔译实验室,有条件的院校最好能有专业的笔译辅助系统和专业翻译语料库,以及能模拟国际会议的专业口译设备。 4.3.4综合职业能力翻译专业与传统的外语专业的差异之一就是前者的毕业生能很快胜任各相关领域的翻译工作。这就要求在本科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人际沟通和多方协调的能力、逻辑思维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接人待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知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往往可以通过校内社团工作和校外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来完成。

5. 专业知识与能力翻译本科专业的知识与技能由语言知识与能力、翻译知识与技能、通识教育3大主项14个分项指标构成。

6. 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围绕专业结构的分项要求,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可分为相应的三大模块:语言知识与能力、翻译知识与技能、相关知识与能力。语言知识与能力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语言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母语水平,打好外语语言基础,将外语的运用和交际能力提高到中高级水平。翻译知识与技能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口笔译能力,使学生掌握不同领域的基础笔译技能、及各种场合的联络口译和一般难度的交替传译技能,掌握作为职业译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的口笔译实践经验。相关知识与能力模块则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跨文化交际、创新实践等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7. 实践教学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教学要与课外练习紧密结合。课外学生自主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双语能力和翻译能力的重要途径,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应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基础,并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有条件的院校可建立课外口译和/或笔译工作坊,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参与真实的翻译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翻译实践能力。一般来说,翻译本科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完成3万字的笔译实践和不少于80小时的口译实践。

8. 学位论文翻译本科专业的学生的毕业论文可以写翻译研究论文,也可以写翻译实践报告。翻译研究论文或翻译实践报告都要求用外语撰写,长度为5000单词左右。翻译实践报告可以是笔译实践报告,也可以是口译实践报告。笔译实践报告要求学生选取一篇不少于3000外语单词的文本或不少于3000汉字的文本,在认真通读全文、透彻理解文本意义后将其译成目的语,要求译文忠实流畅,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然后在此基础上撰写2000单词的译作评论,阐述翻译任务的意义,文本的特点,翻译的过程,以及翻译时发现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策略和办法。所选原文应为未经他人翻译过的文字材料。口译实践报告要求有四小时以上学生在真实口译工作时本人做的口译录音,并转写成3000单词或汉字的文字材料;然后围绕该项口译任务撰写2000单词的口译评论,阐述翻译任务的来源,工作的特点,翻译的过程,以及翻译时发现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策略和办法。翻译报告要求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有理有据、文字通顺、符合学术写作规范、有一定独立见解。

9. 结语翻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成功与否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师资队伍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识到,翻译专业并非外语专业的简单衍生,而是一个新专业的诞生,需要建立一支培养目标明确、教学理念清晰的实践型师资队伍。翻译专业教师必须本身能从事专业翻译工作:口译教师要有国际会议传译的经验,笔译教师要有专业笔译的经验。此外,翻译专业教育还需与翻译行业有密切的联系,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历的行业专家做兼职教师,使学生能接触到真实的教学材料和行业理念,避免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目前,翻译专业教育正处于上升时期,颇受各高校外语院系的欢迎,已成为外语学科的一个新的专业增长点。但在发展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希望,《教学要求》能作为翻译专业的指导性文件,帮助我们更新办学理念,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努力方向,通过相互借鉴交流,探索出更适合中国翻译教育发展、更能凸显各办学院校特色的培养模式。

                                              (转载自《中国翻译》2014年第1期)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上一篇:暨大外院聘请伯根霍兹博士为讲座教授
下一篇:广东省译协与中山外办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