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广东省翻译协会网站>> 译界资讯>> 广东>>正文内容

黄友义再临课堂 为广外高翻学子解读传媒翻译

11月11日上午,云山讲座教授黄友义先生继续为广外高翻学院学生授课,此次授课对象为2014级MTI英语笔译专业商务翻译方向和传媒翻译方向的同学。

 

     课堂现场

  

  黄友义先生此次授课的主题为“全球化时代的翻译—中英传媒翻译的基本训练”。在邢杰老师介绍下,黄友义以一种幽默的自谦方式拉开了课堂帷幕。他首先指出,在传媒翻译当中,译员应该做到分门别类,不同处理。

 

  首先,黄友义谈到了外宣翻译中译员应该考虑为中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要想当个优秀的译员,就要学会帮发言人“打圆场”,把发言人的信息,意思传达出来,而不是按照字面意思机械的翻译成英文,否则只会引起外国人的误解,甚至是歪曲了中国的性质和政策。他开篇就举例对“政治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句的翻译,如果按照字面意思可以翻译为“political,materi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译文中所用的三个形容词并没有把中文解释清楚,因而会引起外国读者的误解。当下,中国共产党倡导建设民主国家,做到发展物质文明与建设精神文明并重。因此译为“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economy and culture”,更加符合中文意思和中国国情。此外,黄友义还特别举例“中国共产党和八个民主党派”的翻译,向学生们强调要从外国读者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译文,以避免歧义的产生。

 

  黄友义先生解读传媒翻译

  

  课堂的另一个要点是:中文宣传稿中偏向于用大量的形容词副词来提高身份,而在翻译成英文时就要适当的降低身份。黄友义以中国BP公司为例,强调中文中的修饰词在翻译中可以作相应的省略。此外,他还指出:翻译是外交、文化层面问题,而不止是文字问题。比如“韬光养晦”一词的运用就不能根据字典的解释来翻译,而结合语境和发言人的用意来翻译,因而译为“keep a low profile”是比较合适的。除此之外,黄友义还为中药、中国朝代、皇帝和古代地名的翻译提出了意见,强调在媒体翻译时尽量少用汉语拼音,而是要在后面加上时间或者是年份注释,这样才能帮助外国读者更好的理解中国文化。

 

  其次,黄友义指出,书名,文章名,地名的翻译要力求新颖,吸引人。他建议:在翻译书名,文章名,地名的时候,要多多思考几个译本,反复琢磨,综合考虑出最优的选择。比如《齐白石画集》的翻译,不能简单的翻译成“Collection of Qi Baishi”,而指出齐白石是大师级的画家,他本人对自己画作的评价是“似又不似”,所以该书名翻译成“Likeness & Unlikeness--Collection of Master Painter Qi Baishi”更为恰当。

 

现场气氛活跃  

  

  黄守义幽默地谈到:“学习外语就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作为一名译员,要对文字有高度的敏感性。此外,他还特别指出,像中文里面的“问题”,“矛盾”一类的词语在翻译中是可以省略的。比如“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可以翻译为“A Study of Chinese Socialist Economy”。

 

  授课结束后,邢杰老师对此次课堂做了一个小总结。希望学生们把握住黄友义先生在广外的时间,多多请教自己还存有疑虑的问题。黄友义先生凭着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大量的翻译实例,让研究生们了解到了外文局翻译工作的挑战性。也警醒高翻学子们:在翻译实践中,要秉着踏实细致的态度,不断钻研,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上一篇:沟通中外 博采众长 融合创新—记中大外语学科90周年庆典
下一篇:全国MTI教指委主任委员黄友义教授莅临暨大外院指导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