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广东省翻译协会网站>> 译界资讯>> 国内>>正文内容

为疫情防控提供翻译服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打响以来,全国各地的医护工作者、科研人员、军人,以及各行各业的工作者纷纷奔赴一线,通过自己的力量为抗击疫情筑起坚实防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然不是抗疫的“一线”战士,却以笔为枪,勇挑大旗,开辟了疫情防控的翻译战线,为世界了解中国疫情防控进展,促进世界各国抗疫经验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深夜来电 吹响译员“集结号”


  1月31日晚上10时半,张琳洁接到一通工作电话,某政府部门邀请中译语通全面承接新冠疫情相关新闻、通知类即时中文稿件的日、韩、阿、法、德、西、俄7语种翻译工作。伴随着项目邀请的发出,直接派发了第一批稿件任务,而且要求第二天早上8时前将7个语种的译稿返回。


  张琳洁是中译语通语言事业群多语种事业部负责人,在项目译员和译审团队都需要突击组建,且项目翻译质量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她受命寻觅合适的项目成员,马上投入工作。张琳洁首先想到了一直密切合作的68岁阿语审校杨建荣老师、法语译员赵飒、日语译员邹璟、俄语译员陈英,但是时间很晚了,将大家从睡梦中叫醒实在于心不忍,尤其是68岁的杨老师,她打电话时有些犹豫。


  然而,在拨通大家的电话之后,每一个人都没有怨言,纷纷对项目表示响应。年轻人自然不在话下,长期的笔译工作让他们对于这样突发性工作的节奏也比较适应,大家都爽快担当下来。68岁的杨老师听说是新冠疫情相关的翻译工作,对于张琳洁深夜来电的歉意连声表示,“没事没事,反正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暂时没有启动,我正好有时间支持疫情项目”。对于张琳洁提出的“加急稿费”的建议,杨老师也坚决表示拒绝,“能为疫情做点贡献就做点贡献,稿费无所谓的!”


  在一圈“轮番骚扰”之后,张琳洁高效敲定了全部7个语种的翻译译员,并迅速开始沟通工作细节。当晚熬夜翻译的有德语母语外教莫廉、西语译员徐红梅、法语译员赵飒,张琳洁与他们协作工作到凌晨2时,敲定了西语、法语、德语、韩语的翻译稿。草草睡了不到4个小时,张琳洁又开始继续投入工作,与剩下几个语种的译员对接,赶在早上8时之前完成了这一批稿件的翻译工作。


  尔后,随着意大利、伊朗疫情的扩散,该政府部门的项目又追加了意大利语和波斯语两个语种的新闻稿翻译。项目团队的译员和译审人数也增加至20人左右。项目至今持续了1个多月,成员们始终毫无怨言,加班加点、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也让张琳洁深受感动。


  “10-1”飒姑娘:柔肩挑重担


  在考虑项目的法语译员人选时,长期担任联合国各机构稿件翻译、并参与过网络孔子学院法语版等重大项目的赵飒当仁不让,成为了第一选择。这位飒姑娘不仅身后有着金光闪闪的履历,项目经验丰富,而且以雷厉风行著称。


  在张琳洁的眼里,她就是一个“10-1”飒姑娘:遇到紧急稿件,晚上给赵飒派稿,她从来没有说过一个“不”字,而且晚上10时派稿,12时就交稿,晚上11时派稿,1时就交稿,回稿质量高,在项目里挑起了法语翻译的大梁。在项目工作进行的1个多月时间里,持续保持着这样的工作节奏,而“10-1”飒姑娘一直以这样高效的工作默默担当。


  在接到张琳洁发来的第一份抗疫稿件时,赵飒几乎是从沙发上窜起来的,跑到桌子前面,打开电脑,像打了鸡血一样。赵飒表示,“我有几个朋友就在疫区武汉工作和生活,疫情发生后,我对这座城市的担心因此而更多了一分,然而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干着急’的状态,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不知道要如何为打赢这场‘战疫’贡献自己的力量,每天就只能用‘不到处乱跑就是在做贡献’这类话来安慰自己。而在接到项目的这一刻我忽然发现了一个能够将贡献力量的渴望变现的途径,这篇稿件在一瞬间将我和千千万万为疫情防控忙碌的人连在了一起。这就是抗疫翻译工作与其他翻译项目最大的不同:它有着热血的加持。”


  然而,参与项目的过程并不容易,赵飒在接受译世界采访时表示,此次项目主要是与外籍人员有关的政策性文件和抗疫新闻,每次来稿可能只有一千字左右,看上去不多,但是牵扯到政策时,对用词的准确度要求极高,不能出现任何歧义,要避免被误读的可能,所以有时候要花上很长时间来反复确认某一种中文表述在翻译成法语后会不会存在过度翻译或者表意不足的问题。


  此外,对于抗疫新闻,虽然稿件的总体语境是疫情防控,但实际上疫情防控是方方面面的,涉及各个行业和领域,如医药、交通运输、快递、教育、冬奥等等。因此,每次一篇新闻拿到手,基本上都意味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一个新的术语体系中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不会闹出词汇方面存在常识性错误这类笑话,译文才能符合法语阅读习惯。


  在一个多月的项目进行过程中,赵飒总结了三个应对技巧:首先是,关注官方发布的信息。与疫情有关的术语,最权威的莫过于世界卫生组织,因此要保持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发布的消息,尤其注意专有名词的译法。其次是,多关注媒体对疫情的报道。对于一个译者来说,相比外媒报道的内容来说,更值得关注的是外媒在报道时使用的词汇。专有名词看世卫组织官网,而围绕专有名词的各种表达方式就要看媒体了,这对于我们翻译同类型的中文新闻很有帮助。另外,中国主流新闻网站的法语版也是值得随时关注的对象,如新华网、中国网等。第三,在着手翻以前,一定要迅速掌握某一术语体系的重点词汇。一些新闻类稿件涉及的行业和领域众多,事先掌握相关行业和领域的术语,其实不会花太长时间,却能事半功倍。热血加持和悉心地投入让她在工作中渐入佳境。


  68岁军人译审:如果我年轻 也要到一线去


  68岁的译审杨建荣教授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阿拉伯语系的退休教师,现被聘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任职,继续阿拉伯语的教学和管理工作。1月31日晚上11时左右接到来自张琳洁的电话之后,杨老师没有犹豫,立马应承下来并迅速投入工作。


  “我曾在部队当过兵,养成了军队的作风,上面有命令,我们就应雷厉风行地去执行。”杨老师在接受译世界采访时表示,“对于抗疫翻译这样的工作,我接到通知的第一反应也是如此。连夜突击,义不容辞!”


  除了在高校任职,杨建荣老师还曾被商务部派往中国驻科威特大使馆商务处和中国驻也门亚丁总领馆经商室工作,有着10年以上的外交官工作经历,这样的军事履历和外交经历让杨老师参与抗疫翻译工作时比常人多了一份责任与担当。


  对于自己拒绝来自中译语通的“加急稿酬”的提议,杨老师表示,“如果我年轻,也会像被派驻火神山和雷神山的军人一样,去支援武汉!”他说,“我们现在做的,只是尽自己的一点力量,为国家防控疫情做出一点贡献,在自己可发挥作用的范围里尽到个人的义务。”


  杨老师在这1个多月的工作中,时常接到不定时的翻译任务,常常是2-3个小时内紧急返稿。有一次还遇到了牙痛突发的状况,但也都坚持按时完成了任务,没有丝毫耽误。他表示,“我们的翻译任务,都是翻译一些疫情防护经验等,对于国内国际的疫情即时传播都至关重要,包括一些世界卫生组织的动态,通过我们的翻译让国际社会了解我国的防控情况,宣传我国的防控做法,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杨老师退休之后返聘到南国商学院担任阿拉伯语专业负责人,全面负责阿语系的各项工作,同时也在一些重大翻译项目中承担翻译和译审工作。尽管手头工作很多,面临开学,需要提前布置安排系里的工作,并准备大学的阿拉伯语网上教学课程,但是杨老师表示,当前疫情防控是重中之重,其他工作都尽量错开安排,以保障防疫翻译为主。为此,他在这个项目中,积极适应与年轻人一样高频度的加班工作。


  “对于这样的突发翻译项目您有没有一些应对经验和我们分享?”面对译世界的采访,杨老师并未从翻译技巧的层面对问题进行回复。在杨老师看来,在这样时间紧翻译质量要求高的翻译任务中,责任心是第一位的。对项目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自然会克服各种困难,用他在阿语教学和工作几十年的经验,克服翻译中的难点,严把质量关,提交令人满意的译稿。就是这样朴素的初心,让杨老师在防疫相关项目翻译工作中站好了阿语语种翻译这班岗。


  “不接急活”的自由译者:必须要参与,必须要做!


  在国营企业和翻译公司拥有16年翻译和项目负责人经历的陈英,2013年底辞职做了一名自由译者。做自由译者6年多以来,她已经拥有了自己比较习惯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每天按部就班完成翻译稿件,偶尔周末加班,正好能很好地照顾自己14岁上初二的孩子,兼顾家里的生活起居。基于做自由译者的灵活度,她个人接手工程技术类的翻译项目比较多、人文社科类的项目偏少,特别紧急的项目则基本不接。


  这次接手疫情防控相关的稿件对她来说是一个例外。“遇到疫情这种特殊情况,必须要参与,必须要做!”陈英在接受译世界采访时表示。“遇到这种百年不遇的情况,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大家都呆在家里,开始关心自己的家人、身边的朋友,防控疫情,感觉自己要做的事情挺多的。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俄语译者,接到这份工作还是很有意义的,尽自己的一份力挺值得的!”


  在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朋友看到陈英翻译的疫情信息,都感觉非常及时。陈英的翻译,让俄语国家的受众即时掌握中国在抗疫上的一些措施、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也让他们也多了一份安心。


  对于陈英来说,每篇抗疫新闻稿可能仅仅几百到千余字的篇幅,但是为了保证高质量,为了选择更符合俄语受众的表达方式、表达习惯,可能在字句的斟酌上,用哪一种句式,常常要花费比平常的翻译稿件多一倍的功夫。同时,在新闻稿的严谨性上也要下很多力气,一般翻译项目可能用词的灵活度更高一些,而抗疫的新闻,要和官方说法保持高度一致,这为2-3个小时的交稿时间带来了很大挑战。


  为了能更好地适应疫情新闻翻译这种突发项目,陈英的做法是,每天及时关注当天的疫情动态,及时掌握最新的国际国内进展情况,并注意留心俄语网站上的对于一些术语的常用用法,让自己保持即时同步。像最开始新冠肺炎这个词语的翻译,在俄文网站上,陈英就查到了很多不同版本的表述,到后来国家发布了统一的新冠肺炎的名称,到世界卫生组织也统一了这个词语的用法,这些动态情况译者都要去提前做好功课,这样才能保证在接手稿件的时候,以最快的速度做出高质量的译文。


  另外,陈英表示,自己每天也固定地要花一些时间和母语译审Inna保持密切沟通,就一些有疑问的用法进行交流磋商。在客户方译审反馈修改意见后,也及时进行总结,更新自己的用法储备,并对疫情涉及的句型、译法进行及时修正,让自己以最好的状态进入接下来的工作。


  对于自己为抗疫做出的努力,陈英认为都是理所应当的:“我们为疫情做的这些事情其实已经很少了,作为一名翻译,在疫情期间,除了宅在家关心疫情,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为抗疫贡献自己一点微薄的力量,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


  巧用机器翻译、利用跨国时间差 为翻译抢时效


  邓银萍是一名项目经理,她在疫情期间负责某国际组织与国内各省信函往来以及该组织的官网的中俄互译工作。双方此前就有长期合作关系,但针对此次的疫情特别项目,邓银萍又对之前的合作团队进行了人员优化,在实际处理翻译项目过程中,根据不同稿件的不同需求和不同性质安排最佳译者处理稿件。


  由于翻译项目是与新冠肺炎疫情紧密相关的内容,对于译稿的准确性,反馈的及时性都要求极高,而且翻译工作量巨大,多的时候有一上午完成6000字左右稿件的情况。对于项目经理的组织能力,译员的快速反馈能力都要求极高。


  在翻译人手的调配上,邓银萍在接受译世界采访时表示,一方面采取公司内部译员与外部译员互为补充的方式,充实人手。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在俄罗斯的)母语译者与中国的时差,针对不同时间段的来稿采取差异化的分配方式,母语译者可以负责晚上的来稿需求,并做到及时反馈,为国内译者打出时间差。通过这些办法来解决因急稿产生的各种问题。


  “此外,我们在项目中还加入了机翻助力。”据邓银萍介绍,一位公司内部俄语译员向她反馈,在翻译时会使用YeeKit机器翻译来抢时效。该译员表示,有一些常用语的翻译,可以直接使用YeeKit机翻的译文,就省去了自己打字的时间。但是对于一些信息比较复杂或者比较中式的语言就需要人工翻译了,使用YeeKit机翻大概能提高30%-40%的时效,很好地为突击抗疫翻译争取了时间。


面对类似突发事件的项目,邓银萍的经验是,项目经理自身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换言之要“时刻准备着”。作为一名翻译项目管理者,应当在第一时间对项目作出反应,及时高效组建合适的翻译团队,为后续的翻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还要给翻译团队的相关人员做好心理建设,避免在处理翻译项目过程中,出现一些负面情绪,影响项目进程。


  “由于自身处于疫情环境之中,所以相较于其他的翻译项目而言,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为强烈。尤其是处理的大都是一些信函往来类文件,从这些经手的疫情相关稿件中也可以切身的感受到疫情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邓银萍表示,“随着国内疫情情况逐渐稳定以及出现的一系列好的势头,希望疫情类的相关文件能越来越少,希望中国能尽快打胜这场‘战疫’”。


  除医务工作者之外 第一批复工复产的人


  作为资深笔译工作者,邹璟投入了第一批复产复工的队伍。1月31日,还与家人沉浸在春节气氛中的她,就接到了紧急翻译任务。拥有14年翻译以及译审工作经验的邹璟紧急受命,接手了某政府部门相关疫情新闻、通知类稿件的中翻日工作。


  邹璟每天面对的是抗击疫情相关的政策措施、面向在华外国人的温馨提示及通知、医疗支持湖北及疫情中的生产、经济、生活等新闻。这些实时的抗疫动态新闻每天上午10时钟接到中文稿之后,下午3时之前就要将经过字斟句酌的日语稿件返回客户,经过译审探讨之后,于当日发布,为外籍人员提供防疫参考和最新动态获悉。


  这样时效性高、快节奏、且对精准度要求较高的翻译项目,邹璟不是第一次参与了,但这次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为了应对这些紧急的翻译任务,邹璟和她的工作伙伴们都把日常的翻译项目放在了晚上加班完成,为抗疫新闻的翻译工作时间让路。为此,晚上和周末加班都成为了家常便饭。而且在高负荷的工作强度下,翻译质量丝毫不能松懈。在过去的2月里,邹璟高质量地完成了近20万字的翻译。


  谈及自己最近的工作感受,邹璟表示,“累,但很值得!” 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的工作热情,“接手项目时,基本上大部分人还都是在家里休息,抗击在一线的都是一些医生、医护人员,突然发现自己手里的翻译工作也是为抗疫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价值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接手的抗疫翻译稿件,多为疫情发生以来我国采取的政策、措施以及抗击疫情的现状成果等,如何使用更加地道、更加准确的用语,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承担过故宫博物院外展项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项目等重大翻译项目,并参与《宫崎定》全集和《生态中国在路上》等审定工作的邹璟表示,根据自己的经验,“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持和官媒的报道统一,主要参考新华社和人民网日文版的报道,使用已经形成的固定用词,避免同一表达译成不同的版本。”


  此外,邹璟也采用了人机交互的方式为疫情新闻的突击争取时效。她会借助一些翻译软件对译文进行初步成型,然后再通过网络查证相关用语,并通过精心的译后编辑审校形成高质量的日语译文。在类似时效性要求高的突击项目中,适当引入CAT辅助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上一篇:战斗在疫情防控一线的最美翻译
下一篇:首都高校翻译志愿者协助接转入境外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