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广东省翻译协会网站>> 学术活动>> 讲座>>正文内容

当翻译遇上中华美食,刘季春趣解中文菜谱翻译

 

  中文菜谱的翻译很讲究,也一直是译者们的难题。6月16日下午,在译员研修部研究生系列讲座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刘季春和在场学生们探讨了导致菜谱翻译笑话的基本原因,并提出中文菜谱英译的一般原则。
  刘季春深入浅出,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为同学们介绍了与中文菜谱有关的英译。首先,他介绍了烹饪词汇,包括常见的烹饪方法。如:蒸(steamed)、焖(simmered)等。加工方法,如:煲仔(in casserole)。各种风味,如:红烧(in soy sauce)、腌制(pickled)、什锦(assorted)等。
  他接下来阐释了菜谱翻译的简明原则,所谓简明,即简单明了,突出食材的主要特点,而不必面面俱到。例如,“铁板咖喱烧骨”译成Spare Ribs with Curry Served on Sizzling Iron Plate,就不及译成Sizzling Curry Spare Ribs要简明易懂。 
  在翻译菜谱时,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元素是否需要翻译,比如“佛跳墙”这道菜有30多种原料,我们是否需要将其一一译出?刘季春提及:译,还是不译,这是个观念问题。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因为中华美食背倚着中国几千年的厚重文化。一道佳肴的背后往往有一个故事。对于这些文化因素,在翻译时要有所取舍,要去除不雅的因素。比如“叫花鸡”这道菜,就没有必要把“叫花子偷鸡”的故事交代出来。
刘季春风趣探讨中式菜谱翻译 
  加注译法是翻译菜谱时的常用方法,刘季春强调这种方法同样讲究。比如“青龙过海”这道菜翻译成Green Dragon Crossing the Sea(Water Celery Soup)就不是十分恰当,一方面dragon在西方是邪恶的,另一方面Green Dragon Crossing the Sea,实际上只是Water Celery Soup。以上译名有刻意夸大之嫌。

讲座现场
  那对于中文菜谱,我们究竟应该用什么方法翻译才能即恰当又富有趣味性呢?刘季春倾向对特色菜谱进行音译。像sandwich三明治、hamburger汉堡、sushi寿司、sashimi刺身等被早已被大众所接收的翻译实际上都采用了音译的方法,为什么中国的特色菜肴不能音译呢?其实,有些中文菜名音译已经出现在英语词典中,比如广东点心就被译为Cantonese Dim Sum。既然如此,像“麻婆豆腐”完全可以译为Mapo Tofu,“汤圆”完全可以译为Tangyuan。

  在讲座的最后,刘季春总结到:英译时common sense(常识)最重要。菜谱翻译的好坏标准是要看能否让食客明了。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这道菜到底是什么”。其次,把中文菜谱翻译出特色更为大力提倡。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上一篇:华工学术讲座通知
下一篇:宁春岩教授讲座通知(广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