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广东省翻译协会网站>> 学术活动>> 讲座>>正文内容

王宁教授暨大外院讲座纪要

  2017年6月22日晚7点,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诚邀清华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王宁教授莅临讲座,暨大外国语学院蒲若茜教授主持讲座,学院部分教师与研究生聆听了讲座。

 

  讲座伊始,蒲若茜教授首先介绍了王宁教授的教育与工作背景及其取得的卓越成就。接着,王宁教授开讲,他认为当今社会翻译与跨文化阐释离不开我们所处的全球化的大语境。他提到,虽然不同的地方使用的东西是同一种商标,但这种统一的商标已经在不同地方的使用中发生了变异,即出现了一种“全球本土化”。因此,辩证的二重性可以使我们有效地抓住这一契机来发展我们自身的文化和翻译研究。此外,王教授认为“全球化”就如同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一样,是一个翻译过来的概念,但全球化,尤其是文化上的全球化,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经过了翻译的重新“改写”和阐释,具有了鲜明的“本土化”特征。

 

 

  接下来,王宁教授阐释了翻译之于文化的作用。在逐渐深入话题之后,他向在场师生介绍了翻译与外语著述,并着重介绍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及其作品。他指出,莫言的作品中有很强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译性”,而译者葛浩文精湛的翻译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他的作品增添了色彩,加速了其经典化的进程。正是译者对文学翻译的再创造,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优秀的译者也应该像优秀的作者一样得到同样的尊重。

 

  最后,王宁教授认为翻译与阐释既有一些相同之处,又存在较大的不同。翻译可被视为跨文化阐释的形式之一,而这种形式的翻译不仅需要译者熟练掌握外语技能,更需要广博的多学科知识。翻译是一种有限的阐释,任何过度的阐释都不能算作翻译,但是这种阐释对理论的传播、变形乃至重构起到了重要作用。

 

  讲座结尾,蒲若茜教授作了精彩点评。在宝贵的提问交流环节,同学们积极踊跃地与王宁教授探讨了自己关于翻译和跨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解。对于同学们的不解之处,王教授也给出了耐心而认真的解答。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李雯璐

摄影:陈兰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上一篇:著名汉学家伊维德到广外讲学
下一篇:孙艺风做客暨大翻译学院名家讲座